普及文章

中國人吃了5千年大豆,怎么就性早熟了?


時間: 2021/3/29 9:57:28 瀏覽量:1521 字號選擇: 分享到:

大豆富含優(yōu)質(zhì)植物蛋白、鈣和必需脂肪酸,

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》建議:經(jīng)常吃大豆及其制品。

然而,很多家長又聽過這個說法:

“大豆中有雌激素,有孩子吃太多豆制品,吃出性早熟了!”

 

那這大豆,孩子到底能不能吃呢?

如果你還有別的“能不能吃”的疑問,歡迎在文末留言!

 微信圖片_20210329093628.png

 

大豆中真有激素嗎?

 

 大豆,古時候稱為“菽(shū)”,是五谷之一,它主要包括:

微信圖片_20210329093656.jpg

大豆中含有大豆異黃酮,是一種植物雌激素,能促進植物生長、開花、結(jié)果。

它的化學結(jié)構(gòu)與人體雌激素相似,可以發(fā)揮類雌激素的作用。

But,即使發(fā)揮作用,人家的力量也很弱,大約相當于真正雌激素的1/1000~1/10000。因此,豆類和性早熟的關系尚不明確。

不信小編,可以看看相關的研究結(jié)果 ↓

微信圖片_20210329093718.png微信圖片_20210329093722.png

▲點擊可查看大圖

但有論文顯示:在嬰兒期,以大豆配方粉喂養(yǎng)的女童初潮時間會提前25 %。所以嬰兒不推薦大量食用哦 ↓

微信圖片_20210329093729.png

▲點擊可查看大圖

 

那「吃豆制品出現(xiàn)性早熟」的新聞是怎么回事?

 

性早熟的發(fā)病是由基因和環(huán)境共同影響所導致的?;?、飲食、生活方式、家庭教育以及環(huán)境內(nèi)分泌干擾物(雙酚A、鄰苯二甲酸酯等),均與兒童性早熟的發(fā)生有密切的聯(lián)系。

吃豆制品引起性早熟屬于個例。

醫(yī)學問題不能靠某個個案來回答,個案只能提供研究線索,而不能用來做結(jié)論。

家長們?nèi)绻貏e擔心,那就別吃太多。

按照膳食指南推薦的食用量,就是安全的。

微信圖片_20210329093751.png

按蛋白質(zhì)含量換算,15g黃豆約等于:

微信圖片_20210329093754.jpg

插播一條關于豆制品的小科普:

微信圖片_20210329093813.png

一些加工豆制品添加了大量的油、鹽、添加劑,不推薦孩子吃。

微信圖片_20210329093818.png

▲加工豆制品零食

健康的豆制品應具備“非油炸、少添加”的特點,比如原味豆腐(干)、豆腐腦、豆?jié){等,帶有大豆的自然香味,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營養(yǎng)物質(zhì)。

 

 

一點不吃大豆,會損失什么營養(yǎng)嗎?

 

大豆中蛋白質(zhì)(35-36g/100g)、膳食纖維(13-15g/100g)、鈣(約200mg/100g)、維生素E(17-18mg/100g)含量很多,是干豆類榜首。

對于不喜歡豆腥味寶寶,可以將黃豆在20℃水中浸泡16小時再去皮,可去除大部分豆腥味。

實在不愛吃大豆,可以適當多吃些:

微信圖片_20210329093852.png

其實,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,我們身邊有很多大豆產(chǎn)品,要說一點不吃,還是很難做到噠!

微信圖片_20210329093856.png

▲含大豆制品的食品

 

結(jié)語:

大豆在中國至少有五千年栽培史。

《詩經(jīng)》中有“中原有菽、庶民采之”,講的是民眾采摘大豆的情形。

《戰(zhàn)國策》中有“民之所食,大抵豆飯藿羹”,講的是民間以大豆為食糧的狀況。

歷史上,有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:“煮豆燃豆萁,豆在釜中泣,本是同根生,相煎何太急”。這說明三國時期我國北方燒豆秸,煮豆飯已是尋常之事。

大豆從主食,逐漸變?yōu)橹谱鞲鞣N副食的原料,也見證了中華農(nóng)業(yè)文明進步的歷史。

俗話說: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牛芒!

不挑食、不過食,追求均衡攝入、合理膳食,才可以保證健康成長。

 

 

參考資料:

1、多吃豆類及其制品會造成性早熟嗎?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(yǎng)與健康所。

2、日本豆腐竟然不是豆腐,都叫豆腐,為什么差距那么大?果殼網(wǎng)。

3、中華醫(yī)學會第二十五次全國兒科學術大會,首都醫(yī)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(yī)院的齊可民教授講解內(nèi)容。

4、淺談中樞性性早熟的發(fā)病機制,倪娜、蘇恒、孔祥陽,《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》2020年11月30日。

5、飲食與兒童性早熟的研究進展,顧秋云、謝璐遙綜述,沈秀華審校,《中國兒童保健雜志》2020年6月第28卷第6期。

6《大豆在中國的歷史變遷及其動因探究》石慧、王思明,農(nóng)業(yè)考古2019年第3期。


返回列表